行业研究  > 行业分析  > 详情

金融科技时代 商业银行会是什么模样——读布莱特·金《银行4.0》

(2019-12-07 出处:上海证券报 )

开源证券免责声明 本资讯由恒生聚源提供,仅作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眼下正是求职季,金融专业以及很多非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开始了他们充满焦虑和期待的求职之旅。也许是中国金融行业宏观景气的原因,大多数金融专业学生求职的第一站依然是商业银行。看着他们积极踊跃的网申、笔试、面试,不断纠结于去银行作对公业务还是对私业务,讨论去做柜员的利与弊,我估计这些同学都没有读过最近特别热火、并引发激烈争论的一本财经专著。由美国理财、客户体验、零售渠道分销战略专家布莱特·金(Brett King)所著的《银行4.0》,以独有的思维前瞻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展示了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未来银行的样子:嵌入式银行服务、智能现金、混合实验商业、AI、机器人顾问等名词不断刷新我们的视野边界。半个多世纪前,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在教科书和论文中还是遥远的理论,而布莱特·金在《银行4.0》则展现了一幅冰冷的现实:金融科技的冲击波下,现有商业银行模式正走向终结。结论很残酷,但掩卷沉思,却不得不承认,这已是一个无可改变的事实。无论如何,我们所熟知的商业银行模式正在式微。想象一下,如果现金消失了,塑料卡片也消失了,所有传统的银行系统都会进入即时性,那么一家银行真正的样子会是什么样的呢?   面对这样的业态巨变,这些金融专业毕业生,可有思想准备?   作为世界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布莱特·金不仅在新闻网络上讨论“金融科技”与“未来科技”,还在主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专业播客“大数据银行”。他还是新型银行Moven的创始人。Moven是世界上第一家提供可下载账户的移动银行。不难看出,布莱特·金不仅仅是一位金融技术领域的未来学家(futurist),更是一个自身理念的布道者(preacher)和将自身理解诉诸于实践的实践者(practitioner)。相对于他之前的《银行2.0》与《银行3.0》,《银行4.0》全面解析新技术对于银行全行业性的冲击,却又不局限于技术增加了更多可能性的层面,而是直击本质,从最基本原理的角度展望未来的金融行业生态。   未来的银行不再是个要去的地方,   而成了一种行为   布莱特以独特的“颠覆者”视角让人去构建、想象未来银行所呈现的方式,从中国的移动支付、非洲的区块链技术到可以拥有银行账户的无人驾驶汽车,运用增强现实的技术,去展现银行系统的未来设计。而依据他勾勒出的未来银行场景,“金融服务无所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因为“无所不在的数字化”将会使“即时满足、终极个性化、无摩擦参与和基于规模的利润”成为趋势。由此,办理银行业务的方式将发生根本的改变,未来的“银行不再是一个你要去的地方,而是成了一种行为”;眼下银行所谓的渠道,在未来则不过是一种“融入了消费者生活中的技术而已”。概而言之,未来制胜的唯一法宝是“体验”而非“产品”,而“体验”高度依赖于情景,眼下大量基于零售网点而购置办公楼,未来反倒会成为银行沉重的负资产。   如果现在各大商业银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研发是否能改变这一局面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布莱特·金重点提出了第一性原理。将第一性原理作为新技术新思维对旧有模式颠覆的核心准则。正如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所言:“第一性原理意味着你抛弃一切,直击本质真相,然后从那里开始推理。”最昂贵的崇拜,就是模仿。现有商业银行的尾大不掉,从商业基因层面就无法完成对自身的革命。布莱特·金提出的场景需要一种彻底的颠覆,而不是在某一个业务条线的修补。因而,这不再是一个技术应用赋能的问题,而是一个组织架构、商业逻辑全面颠覆的问题。不是商业银行在年报里的董事会讨论环节写上金融科技,你就变成金融科技公司了。   为了证明现代银行业的低效,布莱特·金举出了反洗钱和了解你的客户(KYC)方针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当今金融犯罪所涉金额占全球GDP的2%至5%,约合2万亿美元。然而,当前反洗钱措施的效果,也就是每年能破案的所涉金额,大概也就200亿美元左右,只是金融犯罪所涉金额的1%。可是,仅在美国,光是银行花在反洗钱合规上的钱就达到了约500亿美元。如此投入与产出的极度反差,折射出美国现有监管模式的无效与滞后。同样,美国监管者基于美国市场所要求的美国银行执行了解你客户的方针,也与未来的银行业新生态有着本质上的排斥。对后千禧一代,网络和数字设备简直就是“他们日常的伴侣”,有谁指望他们还能像他们的祖辈那样常去银行?所以,布莱特·金直言,任何还需要客户提供墨水签名的措施,都意味着银行在转型路上的失败。   我国银行业的情况如何?至少到目前还是一派稳健发展的荣景。统计数据显示,沪深股市32家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大部分银行都实现了近3年最好的一季度业绩增速,个别银行增速甚至是近8年来最高的。20家上市银行(老16家及上海、江苏、杭州和贵阳银行)今年前三季净利润同比增长7.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分别比上季度上升0.4和0.3个百分点。想来,这也是目前商业银行大举“招兵买马”的底气所在。商业银行此时依然是“风景这边独好”。只是,这种荣景还能延续多久,阳光能否照进未来,值得我们细细思量。事实上,未来已来,只是最终的赢家还未曾露出庐山真面目而已。君不见,余额宝带给公募基金行业的冲击波尚未消退,微众银行的在线基金销售渠道已经拉响了传统银行网点对私客户销售的警报。虽说未来金融业态到底如何还有争议,但是明确的趋势却是可以把握的。比如,网点多、渠道广,一向是传统商业银行引以为傲的,可在金融科技时代,这样的重资产只会加速折旧,拖累银行的现金流,并使他们错过转型的最后窗口期。   要在这场颠覆中幸存并壮大,   只能变革银行基因   那么,传统银行业在面对金融科技颠覆与冲击还能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是眼下争论最多的问题。显然,布莱特·金持悲观态度。相对于给传统银行业开出治疗的“药方”,他更倾向于重起炉灶另开张,在一张“白纸上”重新描绘未来银行业在金融科技影响下的版图。就此,布莱特·金给出了未来银行业生存的五大准则:1.让技术人士加入董事会;2.尽可能雇佣千禧一代(出生于1982年至2000年的人)和Z一代(出生于1996年之后)员工;3.敏捷化;4.停止雇佣银行家,引进各方人才;5.优先考虑最有影响力的数字体验,并行动起来。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银行仍将在未来到处可见,但银行的本质已经悄然改变。换言之,传统的银行业想要在这场金融科技的颠覆中成功幸存并发展壮大,就只能变革银行的基因。正如布莱特·金在书中不断提到的第一性原理。服从这种原理思考的核心要求就是具备从零开始的能力,并且具备打破一切传统桎梏束缚的勇气和方法。   这次金融科技的革命,已使现在的商业银行没有了那个“如果不能战胜你的敌人,那就加入对方”的经典选择了。正如内燃机汽车的出现,直接把马车送进了主题公园和博物馆,金融科技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是降维打击,是彻底颠覆。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监管机构之一,他们从2015年开始使用沙盒(sandbox)来试图给新的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提供一个可控的“试验田”。这种监管操作,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种西方表达而已。   金融科技继承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极大地加强了个人的话语权和客户体验感。从线下到线上,从水泥钢铁,到无感金融体验,技术对于商业模式的颠覆,对于监管机构一样提出了巨大挑战。那种监管与被监管对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场景未来不会再有了,因为快速的技术进步,会让监管无法再有“打补丁”式的事后监管。在银行4.0时代,监管者对技术和商业逻辑的理解和运用至少要与被监管对象保持一致,方能确保监管的有效性。这也意味着不管金融企业在技术冲击下怎样完成自身基因突变,监管者也将随之迅速做出改变。了解技术,拥抱技术,改变监管文化,把新技术落地的场景化迅速整合进监管框架,或许是未来市场监管者能领先于被监管对象的一个重大契机。   未来已来,银行业这张“旧船票”靠什么登上金融科技时代的“新客船”,银行业思考得怎么样了?准备得怎么样了?   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