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要闻  > 宏观分析  > 详情

技术经理人的创新转化路线:从0到1,1到10,10至无穷大

(2021-06-06 出处:第一财经 )

开源证券免责声明 本资讯由恒生聚源提供,仅作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作为“2021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技术转移大会(INNO-MATCH EXPO)的召开将技术经理人群体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出来。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上海技术交易所累计挂牌科技成果数1491项,累计成交金额8.47亿元,意向进场科技成果1863项,意向进场交易金额15.04亿元,进场服务机构27家。 在众多的科技成果背后,需要专业的技术经理人来提供技术评价与筛选、知识产权运营、商业化咨询等一系列专业服务,才能让好的创意点子最终变成商业化的产品。 如何帮助科学家,如何帮助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绿丞科技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普带着这两个问题,投入到科技服务行业。在他看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非常艰难,但又极具价值。 高价值专利 斯泰拜恩斯全球研究所(图宾根)所长、柏林斯泰拜恩斯大学资源效率与能源管理学院院长贝特拉姆·洛穆勒(Bertram Lohmueller)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谈道,创新想法是否被评估是较为关键的,甚至可以激活整个公司的潜力。在技术转移方面,人们总是更关注短期成果。而技术转移周期长,必须在此基础上制定战略,要去考虑创新成果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同时要关注整个创新体系,指导并且管理技术转移的过程。 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秀娟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表示,技术经理人非常重要的技能是对发明进行评估,包含专利性评估和市场价值性评估,再找到相应需求。 但谈及如何进行技术评估,怎样判断是好技术的问题时,陈秀娟认为,在评估之前,要明确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价值。潜在商业价值评估要从找用户需求开始,判断市场规模有多大。当然,也要看竞争优劣势,因为如果市场规模大,技术却没有竞争优势,就很难出众。 如果评估后发现是好技术、好发明,也有商业价值,那么,接下来,技术经理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其获得高质量专利。 一般来说,高质量专利保护、高价值技术对技术保护强度比较大。陈秀娟认为,技术具有竞争优势、自由实施度高等,都属于判断它是否是具有高价值技术的标准。 负责对接高校技术转移服务的工作人员沈楠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实,高价值专利并没有统一标准,因为要看最终的实际需求和市场情况。所以申请专利也要有一定技巧,要看这项技术是不是革命性举措。例如苹果公司当年手机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就有一定技巧,现在所有手机都是智能屏,按键也都相似,所以在诉讼时,苹果公司会占有一定优势。 为了科学评估,并找出高价值技术,全球科创智库每个季度都会整理出所有项目清单,会从上百个项目里精心筛选出二三十个项目,在长三角和其他科技园区、科技企业之间做对接。 例如,药物方面的抗肺纤维化新药、老年痴呆靶向疗法药、创新抗感染药物、多发性骨髓瘤新靶点药物、抗肿瘤卵巢癌药的新药等,还包括一些国外治疗癌症的药物。 全球科创智库秘书长黄俊杰表示,由于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所以项目经过筛选后,在转化落地方面会有比较好的条件。 匹配供需 如何吸引投资人的注意,也是技术经理人非常重要的技能,这需要具备与各方对接的能力。对接全球优质技术和资源上,黄俊杰有一定的心得,他举例2019年年底亲自参与推动的关于治疗头颈部癌药物的项目。这个药物通过技术转移合作机构推荐来,在与国外相关专家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后,推荐给上海、苏州等地,最终该药得到意向企业推进。除药物之外,黄俊杰也会关注体外诊断、智慧医疗、医学培训和教育等项目的技术转移和合作工作。 有过多年科技服务经验的技术经理人王鹏通过多年的积累,汇集了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资源,第一时间把最新技术进行汇总,并帮助转化。他向第一财经记者举例一项衣服印染技术,由于衣服的加工上色都需要用到水,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而新型的衣服印染技术不需要用到一滴水就可以为衣服上色,且颜色饱和度也非常高。通过成果转化,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在生产中。 沈楠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疫情期间也帮助一些医院里的创新医疗器械实现快速量产,例如医院里可以防止气溶胶的面罩等。 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是技术经理人的关注重心,他们在掌握供给端情况的同时,也会时刻把握市场需求和趋势,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需求。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阿斯利康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总监陈凯就发布了三个对外合作的需求,分别是医疗人工智能、糖尿病人群的无创血糖仪和数字疗法。 由于科技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的加入。能够实现国内外科研团体的互动和技术转移。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包括技术转移的模式引入到中国进行发展。同时,国内的优秀技术也可以通过这类渠道走向国外。 呵护好点子 在申请专利时,有人倾向于有想法就提出申请,也有人会选择技术成熟后再予以申请。消杀装备创新企业负责人章昊宁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其实在众多的专利申请中,转化率并不会太高。专利申请需要成本,所以可以找好时机再进行。 沈楠在为高校服务时,遇到过较多进展并不顺利的项目。有时院校老师给出的科研方案比较注重理论,无法满足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企业与学校合作设计一套立体车库系统。系统设计完成后,企业发现具体实施的材料参数等细节并没有呈现,院校老师的设计并不能直接进行实际建设。由于供需之间的交流不顺畅,也让项目的进展难度增大。 “尽管企业选择放弃合作,但这套系统的知识产权归学院老师所有。等到另一家企业出现,发现这套系统的所有研发场景都符合自身需求。最终该系统成功落地第二家企业。”沈楠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类错配的现象很多,推动项目最终落地要考虑多方诉求。 事实上,学校应该有技术转移部门,来帮助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但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项工作的推进非常艰难。仅让老师把科学技术项目列出来这一点就很难实现,更别说搭建数据库统计出来了,实践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障碍。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技术转移副主席伊里特·萨吉教授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表示,必须兼备三大要素才可以获得优秀的科学成果,首先是优秀的人才,其次需要完全自由的学术环境,还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研究来打通创新通路。 据伊里特·萨吉介绍,在魏茨曼建立的生态系统里,会有商业部门YEAD,也有负责技术转移的副校长,他充当了两个实体之间的桥梁。此外,有面向早期阶段的机构BINA,还有魏茨曼校友科学家、友人协会组成的整个团体的支持。未来,会计划在魏茨曼建立一个加速器。 具体来看,YEAD的工作模式是进行大型许可交易,交易对象有大公司、大药厂、中小型企业、高科技生物技术公司以及其他需要这些技术的买家。YEAD仅限于成熟的技术,如果有非常早期的技术,可能只是一个想法,那么,BINA就会帮助支持早期阶段的一些新想法。伊里特·萨吉称,YEAD代表知识,BINA代表智慧。 贝特拉姆·洛穆勒认为,在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里,要有4个不同的关键利益相关者,首先是动力推动者,即管理层,他们也是技术转移的负责人。其次需要技术专家、市场推广者、整个流程的推动者。目前技术转移的挑战是需要具备把不同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原动力。此外,还会为所有技术转移管理者提供教学课程和指导的概念培训。 可见,只有具备完善的机制,创新的生态系统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并运转。“把技术变成产品的过程,需要大量工作,要判断投入产出比。除了投资它,更要帮助它成长为一个主体。”赵普表示。 技术经理人画像 很多人会问,技术经理人的画像是怎样的?能力模型又是什么? 新诤信知识产权总经理孙凯认为,科技服务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领军型人才,需要专业型、复合型、创业型的,可以带动身边的人,且能在市场上找到发展机会。第二类是专业人才,技术转移的各个服务链条中每一个细分领域都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 赵普认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别需要有投资和咨询两个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画像,可以对标中国现在的一批非常优秀的做早期机构投资的人,也可以对标管理咨询领域最优秀的机构和人员。总体而言,技术经理人需要具备的是判断力、整合力和转化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判断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白领是做商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金领是围绕金融投资交易的,技术经理人恰恰是白领和金领的结合,可以称为“白金领”。 从更为具象的能力模型来看,陈秀娟总结出,技术经理人最基础的能力是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背景。第二阶段,要懂专利法,懂得许可转让。甚至对于产品研发下一步到什么程度也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还要有市场营销能力。再高一阶段,要进行许可谈判、了解合同法等。所以,一个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实则需要具备多项技能。 “目前,技术经理人这个行业的运行模式较为传统,且付出和回报不一定成正比。随着行业的发展,未来也会越来越学科化,在职业经理下面会设有相应的技术经理课程。因为这个职业需要一个人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法律知识、资源对接和整合能力,当然,还要有谈判能力。”沈楠说道。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总工程师许栋明提到,2020年,国家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2021年,国家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培育发展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技术评价与筛选、知识产权运营、商业化咨询等专业服务能力。 高素质的技术经理人应当是跨学科、跨界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国已经有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36家。对于人才培养,赵普给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要在开展培训时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技术转移仍存挑战 除了技术经理人的人才缺失、培养难度大等问题,摆在成果转化面前的还有更为艰巨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光电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戴宁认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是一个很沉重的课题,因为难度很大。从法律角度,科研人员属于高校和科研所的雇员,成果转化中成果的拥有者实际上是单位,但技术的掌控者是科研人员。其中涉及定位问题。 戴宁也同样看到了科研人员离市场较远的问题。对于科技成果是否有市场,是否适合市场化,科研人员很难有切实的感受。由于从原理验证到样品,到小试、中试,再到产品、商品,整个过程流程较长,而科研人员对前面的科研部分较为擅长,对后面的流程不太擅长。必须承认,有时会发生科研人员和成果拥有者单位想法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在详细分析成果转化过程之所以漫长且成功率比较低的现实问题时,戴宁给出了几个思考视角。第一,有的科研团队对技术转移不关心,主要关心科研;第二,一般科研人员都缺乏资金来进行成果转移;第三,为实现顺利的技术转移,科研人员较难找到合适的合作者;第四,对整个成果转化的风险评估管控能力,科研人员比较欠缺。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看到了技术经理人领域大量新生力量加入带来的行业改变。该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很多80后90后已经加入技术转移领域,为技术转移人才代际力量传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一个不变的产业逻辑,即1.0产业是加工型,产品加工业,2.0是基础加工业,3.0是经营型技术服务业,4.0是管理型企业服务管理业,5.0是投资型资本服务业。在他看来,技术转移起步已经在3.0阶段,且结合了4.0和5.0中管理和投资的理念,所以技术转移是创新趋势中的必然,需要培养更多高端复合型人才加入技术转移队伍。 在分享以色列的创新经验时,中国(云南)-以色列创新中心主任介玉成说道,以色列最强大的创新能力是“0到1”,也就是怎么样把这个东西孵化出来、有一个好主意;然后“1到10”,需要跟各类机构把它变为产品,从小试到中试,再到产品;最后是“10到无穷大”,怎样变成商品,推广到全球,这才能真正的符合科技创新。 (文内沈楠、王鹏、章昊宁为化名)